现在的汽车提醒路人它的到来时可以借助打喇叭鸣笛请求通过或提醒避让,那古时的马车如何来实现此功能呢?
其实它同样也有发声提示器。《诗·小雅·庭燎》有这样的阐述: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晣晣[zhé]。君子至止,鸾声哕哕[huì]。
此诗句的背景是:周朝宣王中兴勤政之时不安于寝,急于视朝,前一句是看到外边已有亮光,知已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诸侯已有入朝者。后一句庭燎之光一片通明,鸾之声不断,诸侯正陆续来到。无疑宣王以火的光亮和车铃声来判断来人的远近。而这里的鸾声就来源于一种名为“鸾铃”的车铃。
西周 青铜銮铃(一对)
銮铃,是古代马车上的装饰配件,人君所乘车之铃。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礼记》云:行前朱鸟,鸾也。前有鸾鸟,故谓之鸾;鸾口衔铃,故谓之銮铃。”鸾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在凤凰的诸种异名中,可能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种。据说鸾鸟叫声清越,除了借其音,此类铃铛也有做成鸾鸟的之形的。
銮铃主要流行于西周至战国时期,结构分两部分:上部分为铃主体,铃上有辐射状镂空,里面有小石丸,车一动石丸即击铜球,发出清脆的铃声。《诗经》中有对它声音这样的描绘:“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牡,在古代指雄性鸟兽,这里的“四牡彭彭”指四匹公马奔跑驰骋,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四匹骏马奔腾驰骋,八支銮铃发出锵锵的金石之声。其作用如同今天的车喇叭。
下部分为方形銎[qióng]座,固定之用,用来安装在车轭[è]上或者车衡上。车轭,车辕前端用以扼牛马之颈的器具。
展开全文
西周马车示意图
先秦时銮铃的使用可代表车主人的身份,最高级的马车上可装八个銮铃,古代帝王的车驾上就有八个銮铃,故帝王车驾的代称有銮仪(帝王的车驾及仪仗)、銮驾、随銮、迎銮。
其实在车铃中除了鸾铃,还有其他几种可配合使用于马车的铃铛。《左传·桓公二年》曰:“钖[yáng]鸾和铃,昭其声也”。后杜预、孔颖达所著《左传注疏》中有记录:“钖,在马额。鸾,在镳[biāo]。和,在衡。铃,在旂[qí](通旗,本意是古代的一种带铃铛的旗帜,上面有龙的图案)。动皆有鸣声。”
此段文字明确地告诉众人四种铃铛的不同位置。而从现有藏品来看,每种铃铛的样式也是有区别的,例如,故宫博物院有一件“成周铃”即为和铃。而马额头上的钖铃和在旂上的铃铛则更贴近我们现在影视剧中的铃铛。
西周 成周铃
值得注意的是马车上铃铛的使用不仅限于提醒路人,还有安抚马匹的作用,它行走时铃声不间断的声响会使马对外界声响的干扰变得迟钝,从而在驾车时不至于受其他突发的刺激和惊吓而发生事故。
当然,古代人对驾车者的水平也是有很高要求的,所谓“马动而鸾鸣,鸾鸣而和应。其声曰和,和则敬,此御之节也。” 鸾铃与和铃节奏相合这点在《大戴礼·保傅》中有记载。这不仅是对驾车者的要求,也是对乘车者尊礼节的说明。所以《礼记·玉藻》要求:“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
近段时间很多人会去讨论生活中的仪式感,如果单驾驶来说,古人还是略高一筹的。也有很多人质疑仪式感的实用性,其实生活中必要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
参考文献:
任昳霏. 先秦时期銮铃的器用制度分析[J]. 现代交际, 2012, (08)
韩金秋. 西周銮铃起源管窥[J]. 考古与文物, 2012, (06)
以小窥大知辖軎[wèi]
特展“嘟嘟”里的故事——观复文物秀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4日—2018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工艺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