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葆华老师接到采访约请后,不出所料地又把自己要说的话全部写在了纸上,足有二十多张,字迹工整,条理清楚。不由得想起十多年前的那次现场采访,他依旧是带着厚厚的稿子有备而来,但是,一个小时的直播节目,准备好的稿子只用了几页。
“我嘴笨,害怕说不到一块!”然后我俩相视一笑。
接到《老艺术家的国庆记忆》这个选题,我便想到了郭老师。作为一位艺海拼搏七十多年、演出剧目近百本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秦腔《西安事变》以及他塑造的“周恩来”,不管对于他本人还是秦腔剧种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41年前的1979年,秦腔《西安事变》晋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曹禺、张庚、郭汉城、赵寻、林涵表、李庆成、王安葵、丁海鹏、卢正续等专家撰文给予了高度评价,盛赞秦腔《西安事变》“为全国文艺界用戏曲艺术形式表现革命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开创了先例”、“这是了不起的尝试”。
“说到《西安事变》,还得从1977年开始说起……”郭葆华关于秦腔《西安事变》的回忆由此展开。
那是1977年3月,当时由易俗社、尚友社合并组建的西安市秦腔一团排演秦腔现代戏《八一风暴》,郭葆华受命扮演剧中的方大来,这个角色的原型实际上就是领导南昌起义的周恩来。该剧连演七八个月之久,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秦腔版《八一风暴》上演的同时,铁路文工团也正在朝阳剧场上演话剧版《八一风暴》,剧中演方大来的演员,化妆很像周总理,于是就有同志建议他去请教一下,让人家的化妆师也给他化一次妆。
“老师,我们团也在演《八一风暴》,我演的方大来。您能不能也给我化个妆?”
化妆师很热情地答应了。大概用了有五十多分钟。化妆完毕,对镜一看,还真有些像周总理!郭葆华当晚就兴冲冲跑到北大街的星火照相馆照了相,甚至都没顾上问化妆师尊姓大名,只知道人家姓张。
之后再演《八一风暴》,郭葆华就照着相片自己给自己化妆。一次演出中,他扮演的方大来一上场,观众就来了个满堂彩。“当时真把我吓了一跳,难道是我服装没穿好?还是出了什么岔子?连后台的同志都围到侧幕条了,都以为出了什么事故。”最后才知道,由于那次化的妆太像周总理,台下观众给了一个碰头彩,是喝彩,不是叫倒好。也正是因为郭葆华在《八一风暴》中成功塑造了“方大来”,排演秦腔《西安事变》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郭葆华饰演周总理造型
1977年4月20日晚,当时由易俗社和尚友社合并组建的西安市秦腔一团编导室宣布:秦腔现代戏《西安事变》创作组成立,由杨克忍、李哲明、范角、段肇升、陈尚华五位同志共同承担这一重任。紧接着先后赴北京、天津、大连、南京、苏州、上海以及西安本地走访西安事变的亲历者,同时查阅了大量文字材料。创作组利用在苏州采访的空隙便写出了剧本提纲,7月29日开始剧本创作,9月26日剧本创作完成并向市文化局请示汇报,11月4日正式递交送审报告。后来几经沉浮,直到1978年3月10日,秦腔《西安事变》才正式建组。
回忆起《西安事变》的角色安排,郭葆华难掩兴奋之情。演出阵容异常强大,堪称名家云集,群星璀璨。郭葆华饰演周恩来,尹良俗饰演张学良,张忠义饰演杨虎城,广雪琴饰演苏英,伍敏中和孙莉群饰演蒋介石夫妇,刘棣华饰演曹母,杨令俗饰演关大叔,樊新民饰演日本特使须磨,而张新华除了是张学良B角外,还要扮演两个小角色。王玉琴、张詠华、刘伟民、齐海棠等分的都是B角,最终一次都没演过。而肖若兰、宁秀云、赵桂兰等则在戏里“跑群众”。导演组由陈尚华、王蔼民、刘幼民、李箴民组成,音乐设计由卢东升、张森伶、彭义生、卫镐京担任,李健、陶隆担任舞美设计。
演出《八一风暴》,为郭葆华塑造领袖人物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为他在《西安事变》中塑造“周恩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两者毕竟还是有天壤之别。《八一风暴》中的方大来,虽然原型是周恩来,但属于历史真实虚构的舞台角色,而《西安事变》中是实实在在、千真万确的在周恩来,言谈举止、音容笑容,人民群众再熟悉不过,更容不得有丝毫马虎。郭葆华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何在秦腔舞台上塑造一位“唱秦腔说方言”的周恩来的艺术形象,编剧、导演、作曲各工种可谓煞费苦心,并经历了三番五次的反复。而作为这一形象的扮演者和直接表现者,郭葆华除了和作曲之一的张森伶反复研究沟通外,对角色塑造力求既要“形似”又要“神似”。连续二十多天反复观看总理访问十七国的纪录片,穿上皮鞋模仿总理走路,捕捉总理说话的语调尾音以及叉腰偏头的动作等等,再加上北京人艺、省人艺和铁路文工团三位化妆师的反复造型化妆,“形似”上渐入佳境。之后,郭葆华又在总理处理大事镇静、沉着、敏锐、果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等性格品质和革命气派上下功夫,最终达到“神似”。
秦腔《西安事变》搬上舞台后,陕西电台、电视台曾录音录像保存,后来经过各方人士的积极争取,还录制了一版彩色录像送往文化部,相关领导和专家反复观看十三次之多,最终经过慎重考虑才决定,秦腔《西安事变》作为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献礼剧目进京演出。
1979年2月下旬,秦腔《西安事变》剧组一行一百余人登上进京的列车,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献礼演出结束后,还应邀为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南海演出三场、人民大会堂小剧场演出一场。秦腔《西安事变》最终获得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载誉而归。
1979年5月,由易俗社与尚友社在1971年合并组建的西安市秦腔一团宣布解散,恢复原建制、原名称,尚友社沿用西安市秦腔一团名称,一直到新世纪体制改革。而易俗社在恢复传统戏的浪潮中,也随之恢复上演了许多传统剧目,秦腔《西安事变》公演几场后随即停演,四十多年再未与观众见面。
“电视台那版录像,我以前打听过。电视台的人说,年轻人不懂保留资料,那个录像带被洗掉录其他东西了。不过,北京演出的时候,人家录像了,我记得很清楚。还有就是送到文化部的那版彩色录像!秦腔《西安事变》的录像肯定还在,就是不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应该去问谁。”
编辑/刘军 审核/妍薇